藜芦怎么读

藜芦读音:
lí lú
藜芦拼音:
li lu
藜芦解释:
又称黑藜芦。多年生草本植物。生在山地,有毒。中医入药,主治痰涎壅闭、喉痹、癫痫等症,外用于疥癣,有催吐作用。在农业上可做杀虫剂。 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草六·藜芦》:“藜芦则吐风痰者也。” 清 黄宗羲 《明夷待访录·兵制二》:“﹝ 黥布 、 彭越 ﹞无所藉于 汉王 而 汉王 藉之,犹治病者之服乌喙、藜芦也。”
藜 字:
藜字共18笔画,上下结构,部首是:艹
芦 字:
芦字共7笔画,上下结构,部首是:艹
汉字转拼音
结果输出
薌怎么读
薌读音(xiāng)。薌的拼音(xiang)薌的解释:薌xiāng见“芗”。
尺竹伍符怎么读
尺竹伍符读音(chǐ zhú wǔ fú)。尺竹伍符的拼音(chi zhu wu fu)尺竹伍符的解释:本指记载军令、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。亦借指军队。
雷丸怎么读
雷丸读音(léi wán)。雷丸的拼音(lei wan)雷丸的解释:药名。寄生在竹子根部的一种真菌,形状像兔粪。干燥后质地坚硬,外皮黑褐色,内部白色,有苦味,是驱虫的特效药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卷三:“雷丸,味苦寒。主杀三虫,逐毒气、胃中热。利丈夫,不利女子。作摩膏,除小儿百病。生山谷。”《说郛》卷三二引 宋 范正敏 《遯斋闲览·应声虫》:“ 勔 ( 杨勔 )如言,读至雷丸,虫忽无声,乃顿饵数粒,遂愈。” 明 何良俊 《四友斋丛说·诗三》:“君欲学诗,必须先服巴豆、雷丸,下尽胸中程文策套,然后以《楚词》、《文选》为冷粥补之,始可语诗也。”
吃着不尽怎么读
吃着不尽读音(chī zhuó bù jìn)。吃着不尽的拼音(chi zhuo bu jin)吃着不尽的解释:着:穿衣。吃的穿的,享用不尽。比喻生活富裕。
薍怎么读
薍读音(wàn luàn)。薍的拼音(wan)薍的解释:薍wàn初生的荻。薍luàn〔薍子〕小蒜的根。
连房怎么读
连房读音(lián fáng)。连房的拼音(lian fang)连房的解释:连延的房屋。《后汉书·梁冀传》:“堂寝皆有阴阳奥室,连房洞户,柱壁雕鏤,加以铜漆。” 唐 王勃 《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》:“离亭合榭,因岸谷之高低;叠观连房,就冈峦之曲直。” 王闿运 《到广州与妇书》:“或连房比屋,如诸生斋舍之制;或联舟并舫,仿水师行营之法。”同房;同族。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十四回:“此是俺过世老公公连房大侄儿 花大 、 花三 、 花四 ,与俺家都是叔伯兄弟。”指植物二子房合生一花穗或一子房生二花穗。古以为吉祥之兆。 唐 韩愈 《奏汴州得嘉禾嘉瓜状》:“前件嘉禾等,或两根并植,一穗连房;或延蔓敷荣,异实共蔕。” 宋 刘攽 《瑞荷》诗:“浣纱女子红连房,背面照镜匀鲜粧。” 明 陈继儒 《珍珠船》卷四:“惟雁翅檜、珠紫柏连房玉蕊存焉。”
亊怎么读
亊读音(shì)。亊的拼音(shi)亊的解释:亊shì古同“事”。
蓝藻怎么读
蓝藻读音(lán zǎo)。蓝藻的拼音(lan zao)蓝藻的解释:藻类植物的一大类,生长在海水、淡水中或陆地的阴湿地方。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,普通是蓝绿色,也有红色或紫色的。
霸王别姬怎么读
霸王别姬读音(bà wáng bié jī)。霸王别姬的拼音(ba wang bie ji)霸王别姬的解释:姬: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。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。现多比喻独断专行,脱离群众,最终垮台。
事怎么读
事读音(shì)。事的拼音(shi)事的解释:事shì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:事情。事件。事业。变故:事故(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,如工作中的死伤等)。事端。职业:谋事(指找职业)。关系和责任:你走吧,没你的事了。办法:光着急也不是事儿,还得另找出路。做,治:不事生产。无所事事。服侍:事父母。
绿藻怎么读
绿藻读音(lǜ zǎo)。绿藻的拼音(lv zao)绿藻的解释:藻类植物的一门,生长在淡水、海水中或湿地、树干上,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,有球状、网状、丝状、管状等多种。植物体绿色或黄绿色。如水绵。
半面之交怎么读
半面之交读音(bàn miàn zhī jiāo)。半面之交的拼音(ban mian zhi jiao)半面之交的解释:同别人只见过一面的交情。意谓交情不深。
丨怎么读
丨读音(gǔn)。丨的拼音(gun)丨的解释:丨gǔn上下贯通。
粑粑怎么读
粑粑读音(bā bā)。粑粑的拼音(ba ba)粑粑的解释:方言。饼类食物。 丁玲 《水》三:“也有一些茅蓬,这里总又住满了人,还是他们拿出一点粗粝的荞麦粑粑来,和着水,大家贪馋的一下就吞光了。”
杯弓蛇影怎么读
杯弓蛇影读音(bēi gōng shé yǐng)。杯弓蛇影的拼音(bei gong she ying)杯弓蛇影的解释: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。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。
丩怎么读
丩读音(jiū)。丩的拼音(jiu)丩的解释:丩jiū古同“纠”。